手陽明大腸經十二經脈之一。《靈樞.經脈》:「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即該經起自食指橈側端(商陽),沿食指橈側上行,出於第一、二掌骨之間,進入兩筋(拇長、短伸肌腱)之中(陽溪),沿前臂橈側進入肘外側(曲池),再沿上臂前外側上行,至肩部(肩髃)向後與督脈大椎穴處相交,然後向下進入鎖骨上窩,聯絡肺臟,通過膈肌,入屬大腸。其支脈從鎖骨上窩走向頸部,通過面頰,進入下齒槽,回過來夾口唇兩旁,在人中處左右交叉,上夾鼻孔兩旁(迎香)。脈氣由此與足陽明胃經相接。該經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為齒痛頸腫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臂疼痛,食指不用和經脈過處灼熱腫脹寒慄不復等症。  

十二經脈之一。《靈樞.經脈》:「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本經聯繫臟腑為大腸、肺、口、面頰、下齒、鼻 。手陽明大腸經概述

大腸經共廿穴,原穴合谷穴絡穴手太陰肺經之列缺穴。為陽氣盛極的經絡,主治陽症實症,也治發熱病,與肺相表裡。  

經脈循行


①從食指末端起始(商陽),沿食指橈側緣(二間三間)出第一、二掌骨間(合谷),②進入兩筋(拇長伸肌腱拇短伸肌腱)之間(陽溪),沿前臂橈側(偏歷溫溜下廉、上廉、手三里)③進入肘外側(曲池、肘髎),經上臂外鍘前邊(手五里、臂臑),④上肩,出肩峰部前邊(肩髃、巨骨,會秉風),向上交會頸部(會大椎),⑤下入缺盆(鎖骨上窩),⑥散絡肺,通過橫膈,屬於大腸。
上行的一支:⑦從鎖骨上窩上行頸旁(天鼎扶突),通過面頰,進入下齒槽,出來挾口旁(會地倉),交會人中部(會水溝)—左邊的向右,右邊的向左,上夾鼻孔旁(禾髎、迎香、接足陽明胃經)。     

手陽明大腸經作用

大腸經可以有效地防治皮膚病,中醫講肺主皮毛,肺與大腸相表裡,肺的濁氣不能及時排出會直接通過大腸排泄,肺功能弱了,體內毒素便會在大腸經淤積,所以臉上起痘身上起濕疹這些問題,大腸經可以十分好的調節,我門可以用刮痧法把裡面積攢的淤毒刮出去。
大腸經屬陽明經是氣血都很旺的經絡,可以幫助人體增強陽氣或把多餘的火氣去掉。 

手陽明大腸經病候

大腸經的失調會引致與大腸功能有關的病症如腹痛、腸鳴、泄瀉、便秘、痢疾等。此外,由於大腸經經過口腔及鼻,因此牙痛、流清涕、流鼻血、循經部位的疼痛或熱腫等病症都可能顯示了大腸經出現問題。
手陽明大腸經經氣異常而致的病證。《靈樞.經脈》:「大腸手陽明之脈,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為此諸病,盛則寫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脈經.大腸手陽明經病證》:「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泄,當臍而痛,不能久立。」「大腸有寒,溏。有熱,便腸垢。大腸有宿食,寒慄、發熱有時,如瘧狀。大腸脹者,腸鳴而痛,寒則泄食不化。」
患手陽明大腸經疾病者,主要反應在頭、面、耳、鼻、喉及熱病,有下列病候:口乾,鼻塞衄血,齒痛,頸腫,喉痹,面癢、面癱、眼珠發黃,肩前、臂及食指痛,經脈所過處熱腫或寒冷或發寒顫抖,腸絞痛,腸鳴、泄瀉。  

手陽明大腸經腧穴

歸屬於手陽明大腸經的腧穴。據《針灸甲乙經》及《醫宗金鑒》等書記述,手陽明大腸經所屬穴計有:商陽穴二間穴三間穴合谷穴陽溪穴偏歷穴溫溜穴下廉穴上廉穴手三里穴曲池穴肘髎穴手五里穴臂臑穴肩髃穴巨骨穴天鼎穴扶突穴口禾髎穴迎香穴
手陽明大腸經交會穴有:大椎穴(督脈),水溝穴(督脈),地倉穴(足陽明),秉風穴(手太陽)。
手陽明大腸經腧穴主治:頭面五官疾患、咽喉病、熱病、皮膚病、腸胃病、神志病等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虛症:腹痛,腹鳴腹瀉、大腸功能減弱、肩膀僵硬、皮膚無光澤、肩酸、喉干、喘息、宿便等。
實症:腹脹、易便秘、易患痔瘡、肩背部不適或疼痛、牙疼、皮膚異常、上脘異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