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陰脾經,人體十二經脈之一。簡稱脾經。本經穴位主治胃病、婦科、前陰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證。循行部位起於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沿內側赤白肉際,上行過內踝的前緣,沿小腿內側正中線上行,在內踝上 8 寸處,交出足厥陰肝經之前,上行沿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屬脾,絡胃,向上穿過膈肌,沿食道兩旁,連舌本,散舌下。本經脈分支從胃別出,上行通過膈肌,注入心中,交於手少陰心經。
《靈樞.經脈》:「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踹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該經自足大趾的內側端(隱白)起始,經核骨(第一跖趾關節)後面,向上到達內踝骨的前邊(商丘),在三陰交穴處與足厥陰、足少陰兩經交會,再沿脛骨內緣,向上交叉淺出足厥陰肝經的前邊,經過膝關節,沿大腿內側前邊,進入腹腔,入屬脾臟,聯絡胃腑,再向上貫穿膈肌,挾食道兩旁,連繫舌根,散布舌下。它的支脈從胃部分出,通過膈肌,流注心中。脈氣由此與手少陰心經相接。
足太陰脾經循行部位
足太陰脾經病機分析和主治足太陰脾經起於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沿著大趾內側赤白肉際上行,經內踝前面(商丘穴),上小腿肚內側,沿脛骨後緣上行,至內踝上8寸處(漏谷穴)交出足厥陰肝經前面,經膝股內側前緣至沖門穴,進入腹部,屬脾絡胃,向上通過橫膈上行,挾食管旁(絡大包,會中府),連繫舌根,散於舌下。
脾經失調主要與運化功能失調有關。中醫認為脾主運化,為後天之本,對於維持消化功能及將食物化為氣血起著重要的作用。若脾經出現問題,會出現腹脹、便溏、下痢、胃脘痛、噯氣、身重無力等。此外,舌根強痛,下肢內側腫脹等均顯示脾經失調。
病機分析:脾經之脈連干舌本,病則舌本強痛;脾病及胃,胃氣上道則嘔;氣機阻滯,則胃脘痛;健運失職,升降失司洲腹脹善噫;濕困脾土則身重乏力,活動不利;脾脈起於足(足母)趾上行膝股內廉,經氣不利,則股膝內腫脹厥冷,足大趾麻木,活動欠佳;脾與胃相表裡,脾失健運,胃失和降測食不下,煩心;脾虛水濕內停,傳化失司,則大便溏薄或泄瀉;水濕泛濫則水腫;脾虛水濕影響肝膽,肝失疏泄,膽汁橫溢,則黃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