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面臨醫療支出的持續高漲的問題,提高預防、促進健康與醫療效益比為大勢所趨。各國透過施行醫療支出節約政策,採取提高醫療效率與節省人力的相關作法,以降低非必要的醫療支出,如美國推行病患保護與醫療平價法案即是一例。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研究發現,行為模式是造成健康危害的主要原因之一,透過數位科技改變病患行為模式,可提升病患健康,大幅降低醫療支出。因此各國積極推動相關健康促進政策,提升民眾預防保健意識,並透過資通訊科技應用來強化前端預防保健,以因應全球龐大醫療照護需求湧現的議題。
民眾對健康促進議題的接受程度也持續增加。依據McCann Truth Central進行的跨國消費者研究指出,全球超過74%受訪者認為,健康對未來生活重要性持續增加,願意在健康上花費更多時間與金錢。
40%受訪者認為,科技應用對於健康管理有助益,有71%未來有意願將科技應用在自我健康管理上;大陸和日本受訪者中,有28%相信科技應用將使健康管理變更加有趣,會提升使用意願。
工研院IEK觀測全球發展,提出健康促進服務產業定義,提供滿足身、心(靈)與社會互動三構面健康行為所需產品或服務所構成經濟活動;產業範疇應涵蓋健康檢查、疾病預防、醫療衛生、營養健康、身體養護、健身娛樂、康復治療與休養等內容,並進一步由三段五級、健康促進理論與消費需求,歸納出「健康管理」、「健康安全餐食」、「運動健身」與「心靈健康」等四重點。
健康產業服務的目標族群多採自費模式(B2B2C或B2C),如何獲得消費者青睞是發展關鍵。因此要從需求角度看如何帶給消費者必要的價值,以年齡、成長階段做為市場區隔而言,必須針對各階段的關注重點,發展各項健康服務;如成長期的嬰幼兒族群,對付費的消費者而言,重視育嬰與成長等健育需求,產品服務與營運設計就因運而生;如因應嬰兒猝死的穿戴式活力監測腳環與服務等,此類產品在美國熱銷,就是抓住消費者的健育需求,提供必要產品服務來創造價值。
健康產業價值鏈分三大主要部分,一是提供核心專業價值的實體產品與服務模組,以可檢測生理參數量測產品為例,可提供瞭解健康或生理狀況價值,如血壓計、心電圖與血糖計等醫材。
二是結合專業資訊與後端服務傳遞的系統與平台,透過資料收集、分析等,創造後端客製化服務的附加價值。如建立資訊收集的整合性雲端平台,供資料整合之使用。
三是實體與虛擬雙軸發展的服務遞送管道,可透過實體店面或通路提供諮詢與專業服務,如藥師或營養師運用客製化資料分析結果,可針對客戶提供客製化專業建議。
健康促進產業的價值在於:將含有核心專業價值能量的產品或服務,藉由資訊系統平台,提供雲端平台服務來整合資訊、提供分析價值,並結合後端實體或虛擬的服務通路,提升客戶健康服務的價值,創造客戶專業級的體驗,精確提供客戶服務的價值。健康產業發展的三大關鍵發展重點包括:
一、「結合跨業專業知識,開創嶄新服務價值」;健康產業具備高度多元性與專業分工的特性,應針對不同價值訴求的客戶,整合廠商提出不同的組合方案。產業鏈整合與廠商媒合,才能快速帶動產業發展,業者透過借力使力方式,加速服務產業生態成型。
二、「驗證應用系統平台,提供客戶價值分析」;透過資通訊技術整合,以雲端服務平台提供客製化的分析價值。
三、「確認核心服務體驗,發展雙軸營運模式」;以B2C模式吸引客戶體驗,並開創以B2B2C模式創造穩定營收。
在產業發展方面,針對健育、健美、健體與健康等價值面向,透過整合硬軟體、平台及通路等相關廠商,推動相關營運模式,達成人民健康有感,並帶動國內健康產業發展的目標。
未來台灣推動健康產業,將以既有優質健康照護為基礎,建構產業創新環境,期許成為亞洲健康促進網絡及營運模式創新基地。未來可望將台灣健康產業的成功經驗與品牌,透過營運面「以大帶小」、消費面「以軟帶硬」、通路面「虛實整合」等,運用科技化、模組化、系統化等方法,建立可複製創新商業模式,並推動健康服務與品牌海外輸出。(作者是工研院IEK生活與生醫研究組副組長)
工研院IEK
成立於2000年的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EK),為政府的重要產業智庫之一,是結合工研院強大研發後盾及關鍵領域分析師的優質團隊。
長期以來根據產經環境脈動,提供政府與業界趨勢分析與服務,以躍升國家競爭力及產業附加價值。

2015-01-04 經濟日報 張慈映